近日,国星光电正式发布其创新产品——MIP面板AS系列。其核心优势在于采用了“MIP+模组+GOB”三重技术融合方案。这让大屏君联想到几年前国星光电首推的IMD集成封装灯珠。彼时,IMD方案凭借其相对较低的封装和应用门槛,成为众多二三线LED直显品牌进军P1.0左右微间距市场的首选技术路径,极大地推动了微间距和Mini LED产品的普及化,使其不再是头部品牌的专属。
如今,国星光电在“集成封装”的道路上再次升级,提出了“MIP面板” 这一全新产品形态。那么,其核心优势究竟体现在何处?国星光电推出这一方案的主要目的又是什么呢?
MIP的低难度与高难度
自MIP技术诞生以来,其宣传重点之一便是与传统SMT(表面贴装技术)标贴工艺的高度兼容性,即对中下游制造企业的赋能能力。但对此,大屏君认为需要辩证看待:“没有定量的定性是不可靠的”!

一方面,低门槛场景: 如果目标产品是P1.5或以上间距,使用的MIP灯珠尺寸在1010或更大,那么传统的SMT标贴生产线确实可以几乎无需改造(设备、工艺、材料)即可直接兼容。原因很简单:对于下游应用而言,关注的是灯珠的物理尺寸、电气接口等外部特性的一致性,而非其内部的LED芯片是否为Micro LED。这充分体现了MIP在普及化方面的兼容性优势和成本潜力。
但是,从竞争角度看,MIP的这种“兼容性”本身并未赋予下游厂商显著提升产品性能或体验的额外优势。SMT标贴工艺固有的维修频率较高的问题依然存在,产品在物理间距指标上的表现也与传统灯珠产品处于相似水平,未能带来显著的差异化竞争力。
另一方面,高门槛现实:当目标产品指向P0.7甚至更小间距的尖端微间距市场时,所需的MIP灯珠规格(如0202/0404)则完全超出了传统SMT设备、工艺和材料的处理能力。
虽然相较于直接进行RGB三原色Micro LED芯片级别的巨量转移,MIP封装(先封装成单色或RGB集成单元)确实降低了巨量转移的绝对难度(因为转移对象更大、数量更少、可维修性增强),但这并不意味着零门槛。对于微间距市场而言,MIP封装本身依然需要高精度的巨量转移技术支撑。
所以,大屏君要说,MIP技术绝非一个“放之四海皆低门槛”的万能钥匙。应用MIP灯珠生产高端终端产品,尤其是在更小灯珠规格与更小间距的结合上,依然是行业面临的技术高地。而国星光电此次推出的“MIP面板”产品,其核心使命,正是为了系统性地攻克这一难题。
MIP面板,带来进一步的成本和品质优势
大屏君认为,MIP面板的推出,为下游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简化:
1. 直接交付“面板”,跳过超高难度环节: 对于需要0202灯珠生产P0.5级别产品的客户,他们拿到的不是零散的、难以处理的微米级MIP灯珠,而是“一整块”完成核心封装和集成的高质量面板。这从根本上消除了下游进行超高精度巨量转移或超精密SMT贴装的技术壁垒和风险。
2. GOB加持,全面提升可靠性: 即便是生产P1.2间距的产品,使用1010尺寸的MIP灯珠,由于这些灯珠在面板内部已经完成了GOB(Glue on Board,板面覆胶)封装工艺,使得最终面板产品在物理强度、环境稳定性、长期可靠性方面得到质的飞跃,故障率显著降低。其整体应用效果足以媲美甚至超越部分COB(Chip on Board)类产品。

由此可见,MIP面板这一概念的本质,是国星光电为二三线品牌及更多中下游厂商量身打造的、通往高

